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生物擁有和人類足部相同的構造(腳趾、足弓及足跟),在進化的過程中,雙腳的使用性不僅更加地頻繁,腳骨排列的精密性也更為複雜,醫學上甚至將足部比喻為人體的第2個心臟!足部健康其實和全身各部位與器官正常運作息息相關,若將人體比喻為一間房子,那麼雙腳就是地基,需要扛撐起整間房子的重責大任,且更是決定上層樓房是否歪斜的關鍵。足部生病,就會連帶影響全身,如:
引起膝蓋痛
引起腰痛
引起脊椎的疼痛
引起肩膀痠痛
今天和大家淺談足部翻轉如何辨別,讓您更瞭解自己足部的翻轉方式,或許可以為您在選擇合適的鞋子或鞋墊方面有更好的建議和根據,一來能讓雙腳在運動中更為舒適,二來也能避免運動狀態下足部內旋不足/過度可能造成的傷害。
足部翻轉是人類身體自然運動的一部分,當足部踏地,腳會向內旋轉以吸收衝擊力,且會產生平均約三倍體重的重量由足弓支撐著。如果足部向內旋轉過度或不足,都會因吸震緩衝效率不足而感到不適。以往很多人認為足部內旋只與腳有關,實際上足部過度內旋/不足會間接影響脊柱功能。大致上來說足部翻轉分為以下三種狀況,最主要看的就是腳掌的朝向!!!
| 內翻(外旋) Underpronation supination | 正常翻轉 Neutral pronation | 外翻(內旋) Overpronation |
全腳著地時 | 當進行運動,腳踝與腳後跟產生傾斜,力量向外側偏移,腳跟外部與地面的角度較小或缺乏正常翻轉,導致衝擊力通過小腿傳輸 | 當進行運動,腳後跟與地面的角度近乎垂直,吸收衝擊力及支撐身體重量 | 當進行運動,腳踝與腳後跟產生傾斜,力量向內側偏移,過度向內旋轉,腳跟外部與地面的角度過大,導致體重轉移至足部內緣而非前腳掌 |
推蹬 | 壓力集中在足部外側的腳趾。 | 甚至從前腳掌分配 | 壓力集中在大拇指及食指 |
可能傷害 | 足底、脛骨、腳踝 | 因有效的吸震緩衝減少傷害,但並非完全不會受傷 | 足底、脛骨、腳趾、腳跟 |
足型 | 高足弓 | 一般足弓 | 低足弓或扁平足 |
那該如何辨別自己的足型呢?以下提供兩種靜態測量方式做為參考,但因足弓軟硬、腿部曲線以及體重也會影響到內外翻,且在動態情況下內外翻會更加複雜,故僅提供為判斷依據,非硬性的對應關係。
方法一:濕腳測試法
利用走路時留下的濕腳印來顯示你的腳是如何吸收地面衝擊。
操作方法→將腳底打濕,走過一個平整的表面(平地板/木板/紙),然後將留下的腳印與以下三張圖做對比。
外旋 Under Pronation | 正常 Neutral Pronation | 內旋 Over Pronation |
外翻足弓在跑步時沒有提供足夠的緩衝吸收衝擊力,導致腳與地面的衝擊非常強,很容易受傷 | 這類型通常是腳跟先著地,然後到腳趾著地,同時腳弓輕微內翻吸收衝擊力。 | 足弓內翻太過,不能正確的吸收衝擊力,容易導致受傷 |
方法二、鞋底磨損情況判斷法
外旋 | 正常 | 內旋 |
這種情況屬於內翻型,多見於腳弓高硬的跑者。這主要是因為在跑步時,先著地的是腳後跟,之後腳掌沿著腳底外側逐步著地雙腳在落地到蹬地時沿著腳步外緣走,即腳始終保持相對內翻的位置。 | 這種情況屬於正常的鞋底磨損,這表明跑者後腳落地到蹬地再到離地的過程中,腳的內外翻適中,壓力分布均勻 | 這種情況屬於外翻型,腳後跟落地點相對正常鞋底磨損的跑者更偏向後外側,腳在蹬地時的磨損主要在前腳掌的內側。 |
身體健康,始於足下,保持足部健康,就從認識自己的足部類型開始!依據自己的腳型及使用的環境狀況來選擇適宜的鞋子,並穿著合適的鞋墊來提供更多足部所需的支撐力,防止足部翻轉與相關足部關節的蹋陷現象,更能改善走路跑步常跌倒的現象。
Photo Credit:iFIT、愛燃燒。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Comentarios